目前主流的钻井除砂器均基于水力旋流分离原理工作,其核心组件是旋流器:
进料: 来自振动筛处理后的钻井液(仍含有较细的砂粒)在一定的压力(通常0.2-0.4 MPa)下,通过进料管沿切线方向高速进入锥形容器(旋流器)。
旋流 产生: 切向入口的设计使钻井液在锥体内产生强烈的高速旋转流场。在离心力的作用下,密度较大的固体颗粒(砂粒)被甩向旋流器的内壁。
沉降与分离:
底流(Underflow): 被甩向壁面的重颗粒(砂粒及少量泥)在重力作用下,沿着内壁螺旋向下运动,从底部细小的底流口(排砂口) 排出,形成“伞状”或“绳状”的泥砂混合物(通常排入钻井液罐的沉砂仓或收集槽)。
溢流(Overflow): 中心区域形成低压区,密度较小的清洁钻井液(液相及少量极细颗粒)形成向上的内旋流,从顶部的溢流管(涡流导管) 排出,返回钻井液循环系统(通常进入除泥器罐或直接进入循环罐)。
分级点(Cut Point): 旋流器对颗粒的分离效率不是绝对的。其“分级点”(D50)是指分离效率为50%的颗粒粒径。除砂器的设计目标分级点通常在15-74微米范围。小于该粒径的颗粒更倾向于进入溢流,大于该粒径的颗粒更倾向于进入底流。
钻井除砂器通常由多个旋流器(并联)安装在一个共同进料分配器(旋流器总成/除砂器总成) 上构成,以增加处理能力。